
扫 一 扫 关 注 我 们
絮凝剂在污泥脱水、水处理等区域中通过电荷中和、架桥吸附等作用推动颗粒聚集,但过量投加会导致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环境问题。
一、絮体稳定性与结构破坏
1、电荷反转与絮体再分散。絮凝剂通过中和颗粒表面电荷推动絮凝,但过量投加会导致颗粒表面电荷反转(由负变正),引发絮体间静电排斥,重新分散为小颗粒。
2、高分子链缠绕与絮体致密化。有机(以实际报告为主)高分子絮凝剂过量时,其长链分子可能过度缠绕颗粒,形成致密但脆弱的絮体结构,降低脱水速率。
二、脱水性能
1、滤饼含水率上升。过量絮凝剂残留可能堵塞滤布孔隙或包裹水分,导致滤饼含水率升高。
2、滤液浊度与COD升高。絮体破碎释放的细小颗粒及未反应的絮凝剂单体进入滤液,导致浊度和化学需氧量(COD)超标。
三、设备运行与维护问题
1、滤布/滤膜堵塞。高分子絮凝剂残留或絮体破碎产生的胶体颗粒易黏附在滤布或膜表面,形成不可逆污染。
2、离心机振动与能耗增加。过量絮凝剂导致污泥黏度升高,离心机转鼓内物料分布不均,引发振动并增加能耗。
3、管道与泵体磨损。浓度较高絮凝剂溶液可能腐蚀管道或加速泵体磨损,是金属材质设备。
四、环境与健康风险
1、不好的单体残留。PAM中未聚合的丙烯酰胺单体具有神经毒性,过量投加可能导致滤液或污泥中残留超标。
2、金属离子溶出。铁盐、铝盐絮凝剂过量时,未反应的金属离子可能溶出至滤液或污泥中,造成二次污染。
3、污泥农用风险。过量絮凝剂残留可能影响土壤结构或通过食物链传递毒性。
五、优化策略与解决方案
1、准确投加控制
实验室小试:通过烧杯搅拌试验确定佳投加量(如Zeta电位接近等电点±5mV,絮体直径≥2mm)。
在线监测:安装污泥浓度计、Zeta电位仪等设备,结合PLC系统实现动态调控。
2、絮凝剂复配与替代
无机-有机(以实际报告为主)复配:PAC30mg/L+CPAM1mg/L组合可降低剂用量20%-30%,同时提升脱水速率。
生物絮凝剂:壳聚糖、微生物絮凝剂等可减少化学剂残留,但需权衡成本与性能。
3、预处理技术
特别破解:20kHz特别处理10分钟可破坏污泥细胞壁,释放胞内水和有机(以实际报告为主)物,降低絮凝剂需求量15%-20%。
热碱预处理:pH10-11、60℃条件下处理污泥,可溶解部分胞外聚合物,减少PAC投加量30%。
4、设备改进与维护
滤布反冲洗优化:采用高压水+气脉冲反冲洗,延长滤布寿命30%-50%。
离心机差速调控:根据污泥黏度动态调整差速,避免振动并降低能耗。
5、全流程管理与培训
操作规程标准化:制定絮凝剂投加、设备维护、水质监测等SOP文件,减少人为误差。
人员培训:定期开展絮凝剂性质、投加原理及应急处理培训,提升操作人员技能。